时间:2012-09-24 原文作者:张 翼
从新疆的百里风城到东海之滨的江苏,从甘肃河西走廊到东北的山地、内蒙古的戈壁,一排排巨大的白色风机转动间,绿色的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人们的生活中。十年间,我国风电装机从近50万千瓦迅速增长到5000万千瓦以上。截至今年6月,中国正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大国,并网风电达5258万千瓦。
规模从小到大,技术从跟随到领先,运行控制能力从弱到强。十年间,我国的绿色风电“风行”全国。
打造世界第一风电大国
“一年一次风,从春刮到冬。”内蒙古赤峰市处于大兴安岭山脉与燕山山脉分割的不连续开阔地带,风电改变了赤峰的发展轨迹。
如今,草原上林立的“大风车”不仅为赤峰带来了滚滚财源,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十几年间,赤峰市的风电从无到有,目前风电与火电装机容量比已达到了1:3。赤峰塞罕坝上的风电场,每年可以节约100多万吨煤炭。
赤峰所处的蒙东地区风力资源丰富,是国家规划的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截至今年7月,蒙东地区风电装机达到666万千瓦,占全网总装机的32%,风电日发电量占用电量的比例最高达到72%,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数据显示,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的产能上限分别约为42亿吨、2亿吨、3000亿立方米,国内常规化石能源难以支撑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能源消费需求。发展风电等新能源对提高能源供应能力、降低对外依存度、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五”以来,国家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制订了鼓励风电发展的区域电价、投资补贴、费用分摊等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形成了促进新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实施了一批风电特许权项目。在国家政策推动下,风电发展速度惊人。据测算,从2006年至2011年的6年间,我国风电年均增长85%。国家电网成为全球风电接入规模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电网。
破解风电并网世界难题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肖世杰指出,风电出力的间歇性和波动性是导致风电并网及消纳困难的根本原因。要有效解决这一世界难题,需要从电源结构、电网结构和电网调度运行等方面着手。
而中国的风电大国之路面临更多现实的制约。
我国风电资源主要集中在“三北”(东北、西北、华北北部)地区,其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占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的90%,但受限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难以实现大规模风电就地消纳,而且这些地区以火电为主,多为供热机组,电源结构单一,系统调峰、调频资源不足。同时,我国新能源发展初期,设备制造标准缺失,设备制造门槛低、厂商品牌众多。2009年以前生产的风机大都没有低电压穿越等基本功能。
面对世界级难题的挑战,国家电网公司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新能源科技研发累计投入40亿元,开展357项科研项目,建成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和国家风电技术与检测研究中心,掌握了先进的新能源发电与送出联合调控技术,促进新能源设备制造技术不断升级和设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提升。
在26个省的570个风电场,国家电网公司建设了“风电实时监测网络”,目前预测的准确度达到了85%,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迎接风电装机亿级千瓦时代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核准的风电项目已全部及时并网。2006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累计投资458亿元,建成风电并网线路2.53万公里,相当于两个长征的线路总长,新(扩)建变电站420座。
2011年,国家电网调度范围风电年发电量达到706亿千瓦时,较2006年增长了28.2倍,年均增长96%。2006年至2011年,我国风电年平均利用小时数为1992小时,与欧美国家大体相当。
今年7月份,国家能源局发布的《风电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重点建设河北、蒙东、蒙西、吉林、甘肃、山东、江苏、新疆和黑龙江等9个大型风电基地,到2015年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1亿千瓦。
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舒印彪认为,当前新能源和电网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特高压技术也已经成熟,大规模开发新能源的条件已经具备。但他同时坦言,目前我国“三北”地区风电比重已经达到20%的较高水平,当地风电开发规模大与消纳能力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从全国看,风电占电源装机的比重只有5%,中东部地区调峰资源较为丰富,消纳风电的市场潜力未充分发挥。因此,迎接大规模风电开发迫切需要加强统一规划,加快调峰电源和特高压跨区输电通道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
2012年5月,国家电网开工建设哈密—郑州±800千伏直流工程、新疆与西北主网联网750千伏第二通道工程,实现新疆哈密、甘肃酒泉风电跨省跨区输送。当前,一批跨区特高压线路正在进行可研设计或开始前期工作。
有关专家指出,风电的大发展需要将“三北”风电基地和“三华”电力市场捏在一起,从而实现全国范围的电力消纳与风电调峰。这一切,离不开大量的标准制定、技术创新、政策创新以及利益补偿难题的攻克。
(本文章摘自9月20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