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1-27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抉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这次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是一面思想的旗帜。十八大以来,这一重大理论突破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而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引领中国经济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按规律办事,中国经济理论的伟大探索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引领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全局的重大理论突破,必将深深铭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丰碑之上。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四大以来,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一直强调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修改为起决定性作用,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对市场作用是一个全新的定位。
战略的谋定来自对规律的认识和尊重。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大幅提高,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规律,解放思想,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十八大以来,从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从习近平主席访美前夕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到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从“一带一路”建设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从扶贫工作到城市发展,无不贯穿着“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辩证思想。
让创新活力在市场化机制下迸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以市场化手段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强调:“‘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参与,同时发挥好政府作用。”
改革是培育和释放市场活力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指出,“要围绕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改革,增强改革意识,提高改革行动能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不是说政府就无所作为,而是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的水平。
一方面,“股市涨跌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一般情况下政府不干预”;但同时,当中国股市出现异常波动,为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中国政府果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遏制了股市的恐慌情绪,避免了发生系统性风险。
一方面,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同时,对于一部分由于劳动技能不适应、就业不充分、收入水平低等原因而面临住房困难的群众,政府“补好位”,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积极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
一方面,商业类国有企业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按照市场化要求实行商业化运作;另一方面,公益类国企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必要的产品或服务价格由政府调控……
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使之有机统一,相互协调,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为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中国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发挥中国制度优势,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
城市发展需要凝聚多方合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聚促进城市发展正能量。要坚持协调协同,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
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优化公共服务。十八大以来,有机统一、科学发挥两种“作用”已经成为统一全党共识,凝聚改革力量,实现更健康、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增长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信市场,激发出新的增长动力
当改革安装上市场化的发动机,中国经济激发出新的增长动力,走上了更加高效、更加优化、更具活力之路。
20多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仍然留下了不少“痼疾”,束缚了市场主体活力,阻碍了市场和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三年多里,简政放权的“重头戏”始终唱得不松劲,改革红利得以持续释放。
过去盖个章要一个一个部门去跑,现在不同部门可以同时办理;过去得到北京“跑项目”,现在可以在网上及时办理——去年底,国家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了与全国省级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的全面贯通,实现了网上受理、办理、监管“一条龙”服务,让信息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
数据显示,本届政府成立以来至今,已取消和下放586项行政审批事项,提前完成取消和下放三分之一以上审批事项的预定目标;通过连续两年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中央层面核准项目累计减少了76%;工商登记实行“先照后证”,前置审批事项85%改为后置审批。
价格作用是市场对资源配置最重要的手段。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全面推进工商业用电同价,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启动,非居民用存量气和增量气门站价格并轨,药价改革全面实施,政府定价项目清单化……以重点领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为支点,改革向市场化方向大踏步迈进。
2015年9月,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提出价格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到2017年,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基本放开。到2020年,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基本完善。
2015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标志着我国利率管制基本放开,长达20多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进入了新阶段。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的价格杠杆功能增强,推动金融资源向真正有资金需求和发展前景的行业、企业配置。
国企改革翻开新篇章。紧紧围绕增活力、强监管两个目标,《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应时出台,从分类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国资管理体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等入手,只为一个目标——把国有企业打造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一度为垄断行业“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阻挡在外的民间资本终于被“松绑开路”。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等领域一批符合产业导向、有利于转型升级的项目开始向民间资本开放。原来80%的政府定价项目已经下放;药品等一批商品、电信等绝大多数服务总计近60项政府定价项目陆续放开。
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存款保险条例》正式实施,金融安全网更加完善有效。有了存款保险的护航,我国民营银行加速设立,两年来成立了5家民营银行;未来也不设数量目标,成熟一家审批一家,多层次金融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稳步推进。未来监管机构将不再对发行人的资质进行实质性审核和价值判断,发行公司股票的良莠留给市场来决定,从而形成市场参与各方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责任体系。
一批带有顶层设计性质的改革方案相继出台,一批本着市场化目标的关键性改革举措陆续推出,一系列多年孜孜以求的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释放了大量制度红利。
政府有为,为市场化改革搭桥铺路
一个成功的国家既有有效的市场,又有有为的政府。
曾经,政府在经济运行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还经常扮演“救火队员”,多年“政企不分”的“积弊”成为市场公平竞争、实现优胜劣汰、解放生产力的最大障碍。
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实质上要解决的是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各级政府一定要严格依法行政,切实履行职责,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该放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坚决克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没有超强度刺激,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健全宏观调控,坚持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脚步不减慢,坚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目标不偏移。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M2增长了13.3%,人民币贷款增长了14.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10%,明显低于2008年的17.8%、18.8%和26.6%。宏观调控力度在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更多的是通过推进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保障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创新驱动,打造新的增长极,增添新的增长动力。
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增强。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多种工具合理调节流动性。2015年四次普降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五次定向降准,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引导融资成本下行,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信贷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面对繁重的结构性改革任务,战略上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抓住关键点。2015年底,短短一个月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两次给“僵尸企业”发“红牌”。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原则,新一轮化解产能过剩的号角已经吹响。
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也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领域立法工作紧跟全面深化改革节奏,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强后盾。
打击“零负团费”,不得强迫购物……旅游法的实施使中国旅游业进入了全面依法兴旅、依法治旅的新阶段,有力推动了旅游市场秩序的规范,维护了广大旅游者的权益。
早在上海自贸区挂牌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就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在上海自贸区内对国家规定实施准入特别管理措施之外的外商投资,暂时调整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规定的有关行政审批。立法工作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牛鼻子”。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将“保障公众健康”写入总则第一条;食品安全法修正案草案严格维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全力保障网络时代的消费者利益……有了法律的保障,“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便有了推进改革不断前行的力量。
管好“政府之手”不等于政府“完全撒手”,更不是“束手束脚”,相反,开放的市场更呼唤政府敢于“迈开腿”,“步子要大,步子要稳”。
从简政放权到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从鼓励创新创业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从定向为“三农”和小微输血到企业减税降费;从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到户籍制度改革;从促进新型城镇化到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
取消和下放制约市场活力的所有“桎梏”,破解前进中的旧痼新疾,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让市场的活力得到尽情地释放。
日臻完善的创业环境调动了创业的积极性。中国大地上创新创业之潮风起云涌,众多身份各异、年龄不同的人有了一个相同的称呼——“创客”。2013年5月至今,中央层面已出台20多份相关文件促进创业创新。2015年,全国新登记企业443.9万户,比上年增长21.6%,注册资本29万亿元,增长52.2%,两项数据均创历年新高。自去年10月“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后,近两个月全国新登记企业数量连创新高。
“互联网+”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国制造2025”……以互联网为标签的新经济形态成为拉动增长的新引擎,日益创造着新供给、释放出新需求、打造成新动力。
社会政策“托底”,为经济改革“清障”。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跑赢”经济增速;三项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超过13亿人;织就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网”;教育、司法等事关公平正义的改革措施纷纷出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命题。虽然有增长放缓的压力,虽然有结构转型的阵痛,但放在一个更长的历史坐标中,更加相信市场的力量,更加期待政府的作为,更加依赖个体的智慧,今天的中国经济或正在三股强大合力的作用下涅槃重生。